当前位置: 安博平台,安博(中国) > 思想理论 > 正文

2011“感动中原”河南年度教育人物事迹
[ 作者:河南省教育厅   转贴自: 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2/10 09:46:15 责任编辑:焦红强     审核人:]
以下是10名2011“感动中原”河南年度教育人物:

张锦文

  张锦文,男,中共党员,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教师。
  张锦文于1978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至今,连续34年在山区任教。他带病给学生上课,晕倒在讲台上;不能板书,他让学生或其他老师在课余时间代他提前写在黑板上;因为学校建设,自己的儿子不慎右手指受伤而残疾。为了山区孩子能走出大山,前25年张锦文在本村寨洼小学教学时,1人教3个年级的课,每天走8公里山路,25年走了近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因山路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和羊肠小道,只能穿家人做的布鞋,每个月至少要穿坏1双。25年,他穿坏了350双鞋。
  2003年,张锦文调到拍石头乡中心小学。他爱生如子,遇到恶劣天气还要在学校给学生做饭吃,放学了还要背学生回家。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送到他那里,都会变个样,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每星期回家,他都自掏车费,把这些学生带到家里免费吃住。他和妻子星期天还为这些学生洗头、洗脚、理发、洗衣服、洗床单,晚上义务辅导他们的功课。“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出大山,要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直到现在,张锦文还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多年的坚守,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尽管他所在的寨洼村全村不足300口人,但大学生、研究生就有30多名。
  2008年以来,张锦文先后荣获“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第四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并连续多年获得“新乡市优质课一等奖”。

郭天财

  郭天财,男,中共党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
  “世界的小麦看中国,中国的小麦看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郭天财是河南小麦高产的领军人物。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他功不可没。他常年奔波在种粮第一线。身为大学教授,他却和庄稼汉一样,整日两脚泥,老伴说家是他的“旅馆”,小麦才是他的亲人。郭天财埋头田间几十载而无怨无悔,开展培训与指导,普及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他研究首创了15亩连片平均亩产1064.10公斤的全世界同面积最高产量纪录,并在国内率先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524.74公斤)的高产纪录。面对成绩,郭天财充满感恩:“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和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是河南农业大学培养了我服务‘三农’的知识和理念,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给了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领导视察河南小麦生产,都点名“要河南农大的郭教授陪同”。农业部曾两次专门发来感谢信,表彰郭天财在服务粮食生产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郭天财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华豫科技精英奖”等殊荣。

渠桂荣

  渠桂荣,女,中共党员,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河南省有机重点学科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有机专业委员会主任。
  35年的教育生涯中,渠桂荣一直非常重视本科生教学工作,长年奋斗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每年要上600多学时的课。在教学中,她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课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学生在教学评议中反馈:“听渠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教师,这是对我的最高奖赏。”渠桂荣很感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渠桂荣默默无闻,十几年如一日地主动承担起赡养照顾困难老教师的责任,很好地完成了他们子女应尽的义务。渠桂荣这种尊敬师长、尊敬老人的美德在河南师范大学被传为佳话。
  十年磨一剑,药香沁人生。为及早给广大乙肝患者带来福音,渠桂荣在专业学术研究上孜孜以求,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她的生成C-N苷键高效催化技术打破了日本对核苷产品的垄断,用双手托起了中国的核苷产业,降低了核苷产品的成本,让老百姓从此吃得起核苷药品。2011年7月,渠桂荣被河南省委组织部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党员专家”井冈山考察学习活动,受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由于渠桂荣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她曾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等。

张菊平

  张菊平,女,安阳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张菊平从小就有一个大学梦。在她看来,能上大学是最高兴、最满足的事情。2010年,张菊平高考结束后,面对几千元学费和生活费的巨大压力,怀揣大学梦的她说服了父母,踏上了外出打工赚取学费的道路。“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站得腿一直都浮肿。”两个月之后,她拿到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3800元钱,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大学里的张菊平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节俭和善良。她每天最多只花三块钱。“早晨买馒头,中午和晚上买饼。再多喝些水,就感觉不到饿了。”考虑到她的情况,学校想给她申请贫困补助和安排一些勤工俭学待遇较好的岗位,但是她拒绝了,她要把这些机会让给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
  2011年5月,年仅20岁的张菊平被确诊为骨癌晚期,9月,进行了右臂截肢手术。手术后,她忍着病痛在病床上练习左手写字,并坚持每天4个小时的学习。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与疾病作斗争。在她身上体现的面对贫穷自强不息,面对疾病不畏不惧,面对学业不舍不弃,面对亲情包容宽厚,面对生活乐观积极的优秀品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2011年10月12日,安阳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关工委和共青团安阳市委五部门发出关于开展向张菊平学习活动的通知。共青团安阳市委和安阳市妇联分别授予她“新长征突击手”和“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杨文普

  杨文普,男,中共党员,西峡县第一高中校长。
  2005年春,时任西峡县教研室主任的杨文普带领他的教科研团队,紧紧围绕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核心理念,经过不懈探索,创生了“三疑三探”教学法。该教学法先后荣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省人民政府科技创新进步奖。
  7年来,杨文普和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艰难而又坚实的课改之路:四赴江苏洋思,三赴上海闸北八中,南到江西临川,北上河北衡水。他踏遍全县18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深入几百所中小学听课评课,同师生一起研讨座谈;寒冬腊月,他奋笔疾书到深夜,手脚满是冻疮;父母病榻前,他靠着床沿修改书稿,主持编写《课堂教学革命》,初稿完成于母亲去世前夜,再版前言写于父亲去世当天……他以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十几年的实践感悟,先后到全国16个省份50多个城市讲学,累计作报告近200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有21个省份1000多个教育团队十几万人到西峡观摩考察。目前,“三疑三探”教学法作为“河南教育名片”已在全国13个省份得到推广。
  2009年,杨文普调任西峡县第一高中校长。他把“三疑三探”教学理念融入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让这所生源较少的山区学校发生了重大飞跃: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高考综合质量评估居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第一名,2011年本科上线率 93.56%。“西峡模式”由此成为中西部新农村教育的典型和区域推进教学改革的全国“样板”,他也被评为“河南省2010年度教改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王格现

  王格现,男,中共党员,范县城关镇西李庄小学校长。
  王格现先天性左臂残缺,但他自强不息,在条件最差、师资力量最弱的西李庄小学坚守了21年。“学校是我的家,教育事业是我的生命支柱,我将永远为之不懈奋斗。”
  西李庄小学校舍破烂不堪,学生流失严重。抓住全县学校危房改造的机遇,王格现发动群众开垦荒地做校址,边办学,边完善,用了8年时间,终于建成了标准化的新校园。
  王格现以校为家,一间24平方米的旧校舍,他一住就是21年。“乡亲们把孩子交到咱手上,就是一份信任。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不半途而废。”王格现这样说。“只要说为了学生,格现是啥苦都能吃。”村民们这样评价。
  自小在苦水里泡大的王格现,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往往给予更多的关爱。村口的桥没有护栏,担心学生的安全,遇到天气不好,他就把外村的学生留在自己家里吃饭。王格现患有多种疾病,不舍得吃好药,却舍得用省下的钱资助贫困生。每个月才领70多元工资时,他就曾拿出50元帮助父亲因病去世与奶奶负债生活的学生。也有实在拿不出钱的时候,他就曾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挽留住三名面临辍学的贫困生。
  工作21年来,身残志坚的王格现从一名代课教师逐渐成长为“河南省自强模范”“第四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教师节,他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2011年,他被推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申晓玲

  申晓玲,女,中共党员,沁阳市常平乡山路平学校教师。
  参加工作30多年来,凭着对山区教育的执著与热爱,申晓玲扎根山区,无怨无悔,尽职尽责,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爱之乐章。刚入教坛,申晓玲到一个山区教学点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山区的教学条件极差,学校是破庙,风雨从漏处而入,雨水夹着尘土倾注于教室,教学、生活条件极差。面对困境,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信心,因为“俺是山里娃的希望,山里娃是俺的命”。今年已经55岁的申晓玲“人老心不老”,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她所教的班级由原来的后进班级一跃成为全校纪律最好、成绩最优、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
  30多年来,申晓玲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外,还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她一出生即因为家庭贫穷而被送人。高中毕业后,因考虑到养父母身边无人照顾,申晓玲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选择在山区当老师。之后养父母相继患病,时间长达16年,申晓玲经历了一场体力与意志、贫穷与压力、事业与家庭的考验和磨砺。她不忘反哺之恩,大爱无言、大孝至爱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申晓玲用她惊人的毅力和骄人的业绩为教师群体树立了创先争优的榜样,被大家誉为“大山里的烛光”。她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师德标兵”“第四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焦作市先进女职工”“沁阳市劳动模范”。

魏新利

  魏新利,男,中共党员,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科技部“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魏新利积极投身教学第一线。为强化新生专业兴趣,使新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发展和就业状况,他主动为每届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和发展前沿课,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尝试教学新方法。工作25年来,魏新利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和学生定期会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并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生活费。“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比学术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魏新利说。
  作为学院院长,魏新利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道路,使学院逐步形成了协作、奉献、求是、创新的良好院风,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针对目前工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足、校外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魏新利组建了“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面向工程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减轻了学生找工作对毕业环节的冲击,提高了就业质量。
  当今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现状令魏新利十分忧心。经过多年攻关,他有针对性地研发出多项新型、高效、节能装置,其中一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魏新利还研发出销钉机筒冷喂料橡胶挤出装置,该装置被推广到数十家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郭礼兴

  郭礼兴,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食堂管理科退休人员。
  1978年至2011年7月,郭礼兴在学校食堂保管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33年。在此期间,他严把食材“进口”关,坚决不让劣质食材进入学校食堂。为此,他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1983年,身为食堂保管员的郭礼兴在一次卫生检查中发现饭菜浪费现象很严重,这让出生于农村的他很心疼。于是,他就以《莫忘粒粒皆辛苦》为题写了一篇五六十字的消息。让他没想到的是,稿子竟然刊发在校报上,从而激起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郭礼兴心无旁骛地创作着。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他是“瞎折腾”,一个食堂保管员搞什么创作?一个并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写出啥好东西呢?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整天跟锅碗瓢勺打交道的人,从未放弃过文学梦,并最终有所成就。2011年,郭礼兴的长篇小说《田壮壮和他的媳妇们》成功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篇小说以河南乡村小李庄为主场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村民田壮壮艰辛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背景变迁所带来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思想上的诸多变化。
  郭礼兴生活俭朴,平时不吸烟也不喝酒。他这一辈子“有俩钱全部用在创作上了”。郭礼兴直到现在还不会使用电脑,他的创作全是一笔一画写在稿纸上,而后找人录入电脑的。郭礼兴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爬格子”的人,在稿纸上书写自己的人生,用笔墨挥洒自己的激情,用文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前,他已完成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初稿,19万字。

赵功成

  赵功成,男,中共党员,济源市第一中学教师。
  赵功成扎根基层教育20余载矢志不移。“有了爱,班主任才会热爱班级管理;有了爱,班主任才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怀。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几乎把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在赵功成的眼里,教育不是职业、更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应当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事业。学生姚盼的父亲早逝,母亲残疾,哥哥辍学,家境困窘,成绩排名在学校1200名以后。赵功成不仅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他,还通过主题班会、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为他筹集费用。为了让姚盼安心学习,赵功成还通过亲戚给他哥哥安排了工作。高考中姚盼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由于长期的操劳,赵功成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他却不顾医生的一再嘱咐,左手扶着腰、右手拿着书坚持上课。为了让学生们爱上阅读,赵功成省吃俭用买来大量图书在教室里开办了图书角,还把父母补贴给的生活费全买成书送给了学生。非典期间,赵功成毅然带着发热的学生去医院看病。医生批评他不要命,他却说:“这是我的学生,我能不管吗?”
  青年岗位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记录着赵功成不凡的业绩。如今,他不仅要教地理课,还担任了高三两个班的班主任,几乎天天从凌晨5点工作到深夜11点。领导和同事们心疼地劝他休息,他总是幽默地笑着说:坟墓里有的是休息时间!